发表时间:2025-10-28 13:55来源:handler
技术红利背后,虚假信息入侵司法程序的风险悄然浮现。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商事纠纷案件,揭开了AI生成虚假案例入侵司法实践的现实风险。这起由股权代持引发的纠纷中,原告代理人为佐证观点,向法院提交了“看似专业”的参考案例,却被承办法官识破为AI生成的虚假案例。
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得出来: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行业的影响已经从辅助性的工具深入到司法程序的核心。如何应对AI技术带来的虚假信息风险,已成为每一位法律从业者必须面对以及应对的必修课题。
----AI生成案例的司法现形记
在这起股权代持纠纷案件中,原告代理人为进一步佐证其观点,在庭后提交的书面意见中援引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最高法院的某案例,另一个是上海一中院的(2022)沪01民终12345号案件。
单从代理意见来看,这两个案例的事实细节、法律争议与裁判逻辑都与正在审理的案件高度契合,可完美佐证原告主张,初看极具参考价值。
然而,职业敏感性让承办法官产生了疑虑。经检索核实,法官发现(2022)沪01民终12345号案件实际上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与原告代理意见中描述的事实完全不符,与本案也无任何关联。
在法官质询下,原告代理人最终承认,这些“参考案例”是其提炼案件事实后,反复向某AI大模型提问获得的“成果”,并未进一步核实便直接提交至法院。最终,法院对该部分代理意见未予采纳,并对代理人提出了严肃批评。
----AI虚假案例的三大特征
通州法院的法官在此案基础上,总结了AI生成虚假案例的识别特征,帮助法律从业者防范类似风险。
✍案号编排规律化是明显特征之一。
真实司法案例的案号由多种元素组成,案件编号遵循受理顺序自然生成,具有随机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特征。而AI生成的案号常呈现刻意规律化特点,如使用“12345”、“1234”等连续整数或“111”等明显特征数字。
✍案情描述过度贴合需求是另一大特征。
基于概率统计与语境匹配的生成逻辑,使AI倾向于创造与输入需求高度契合的内容。如果AI生成的案例与待处理案件的关键事实、论理结论过于完美匹配,就应当引起警惕。
✍难以通过常规途径验证是最关键的特征。
AI生成的虚假案例往往无真实裁判文书印证。法官建议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权威平台对案例真实性进行核实,这是识别AI虚假案例最稳妥的方法。
----法律从业者的自我修养
面对AI技术带来的日益复杂且多样的挑战,法律从业者需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防控意识。
➤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专业判断的替代品。法官提示,法律从业人员应对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内容真实准确。
➤提升对深度伪造证据的识别能力不容忽视。检察人员建议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深度伪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动态,增强办案中对伪造证据的警惕性。
➤严格遵守验证流程是避免失误的关键环节。在使用AI生成的内容前,必须通过权威渠道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法律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专业的判断力和严谨的求证精神,这正是当前AI技术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在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深度融合的今天,法律人更需要坚守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让技术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的助力,而非障碍。
声明:内容来源于:京法网事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只作为一般性参考和交流,不应视为某特定案件的法律意见或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